门头沟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

首页 > 道德模范

中国好人故事|刘学文:“大鼓”奏响乡风文明曲

日期:2024-03-14 来源: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:范昕

字号:

  “大鼓一响木板颠,说说安全生产篇。今天我不把别的唱,讲一讲安全生产重如山。莫违章,莫违纪,服从指挥听安排。违章操作一闪念,事故就在一瞬间……”近日,在安徽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场推进会大柳分会场,一曲安徽大鼓《安全生产记心间》,铿锵有力、唱腔悠扬、通俗易懂,赢得现场阵阵掌声。


  刘学文为村民表演大鼓。

  表演者是“中国好人”、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村民刘学文。刘老今年已经77岁了,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安徽大鼓”传承人,40多年来,他遍访村民,充分汲取民间语言养分,创新、改编鼓书,累计推出作品100多个,义务演出2000多场,在说唱中传播党的好声音,弘扬生活真善美,受众达2.2万多人次。
  刘学文出生在曲艺世家,父亲是当地庐剧团一名艺人。在家庭氛围熏陶下,刘学文从小便酷爱曲艺。1973年的一个冬日,当地逢集,肥东“安徽大鼓”名艺人陈天怀带队来到章广镇表演说唱大鼓书,刘学文被深深吸引,看完表演仍不舍得离开,恳求陈天怀收他为徒。陈天怀被刘学文的精神打动,答应收其为徒,并资助他去肥东学习。经过勤学苦练,1977年,刘学文开始登台说书。
  1990年,刘学文在常山水泥厂当班时,不慎烧伤双眼,造成双目失明,然而他没有放弃对大鼓书的热爱。看不见,就靠耳朵听,收音机、MP3成为刘学文学习的主要渠道。从早上起床,到晚上睡觉,只要空闲,全部用来听书。一遍又一遍,反反复复听,认认真真磨,全部渗透进刘学文心里。他当时想,眼睛虽然失明,但只要坚持学下去,文艺的传承就会一片光明。


  刘学文带大鼓走进校园,为孩子们表演非遗节目。

  “人多人少一个样、环境好坏一个样、有酬无酬一个样”,刘学文经常参加公益演出,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大鼓“曲艺梦”。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各位父老乡亲喜欢听书,给我捧场,我心里乐呵。”不论是鸦窝村的村民还是慕名邀请刘学文去演出的邻村听友,无论是农忙农闲,还是夏夜冬天,只要有村民想听,刘学文都带着大鼓去说唱,渐渐形成了村民们“点餐下单”、刘学文“送货上门”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。
  “安徽大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已流传近400年,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,不能让它失传了。”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安徽大鼓,刘学文经常走进章广镇老年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教授技艺,并举办培训班,免费培训学员近百人,正式收了好几个徒弟。鸦窝村程翔是刘学文的徒弟,2018年,他刚来到村里工作就跟着刘学文学艺,现在已经能跟着师傅的鼓点说唱了,村里的大小活动,经常看见师徒二人在百年枫杨树下说唱大鼓书的身影。


  刘学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村民表演大鼓。

  为拓展大鼓书的艺术表现能力,刘学文经常走村串户询问一些经常听大鼓书的老观众的意见,将唱腔技巧和本地方言结合起来,通过本地口语化的说唱方式,让村民想听大鼓书、听懂大鼓书。在说唱内容上,他不断挖掘创新,整理出了《报母恩》《孝敬老人美名传》等一些经典老作品;他将大道理说唱成小故事,创作《残联惠残民生暖人心》《鼓书说唱话振兴》《二十大精神指航程》等一批新曲目,唱出党的好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,让党的声音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。(供稿:安徽省文明办 安徽文明网)

ICP 备案号:京ICP备 06033490号-1

主办单位:门头沟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:门头沟区文明促进中心